当前位置:范文无忧网 » 范文学习 » 事迹材料

王国春的人物事迹

2023-05-12 3 来源网络

[坚强人物的事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管理资料下载,一个意志坚强,感恩社会的人。原本能牵着爸妈的手走路的他,因为一周岁时的一场高烧,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管理资...+阅读

王国春的人物事迹

在中日友好医院,王国春对病人的关照是有名的。科里的外地病人占了一大半,很多病人都是千里迢迢“奔着”他来的。有的手上拎的片子足有好几斤重,来回奔波于多家大医院,苦于没有明确诊断,经人说明找到王国春,就把他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 有一位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的老大妈,因为症状不典型,肺部症状比较突出,在当地医院按肺炎进行了3个月的抗感染治疗,可病情一点也不见好转。后来,她找到了王国春,被诊断为多发性皮肌炎。治疗不到两周,症状就有了明显改善。带着王国春为她制定的治疗方案和药品,老大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佳木斯。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国春每个月都要和老大妈通电话,了解她的病情有没有好转,并指导她用药。不久前,老大妈给王国春寄来一个小邮包。

李大爷因四处求医花掉了所有积蓄,到王国春面前时,身上只剩下回家的路费了。王国春非常同情他,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后,先让病人回家,然后自掏腰包为李大爷买药并寄给他。李大爷是个朴实的东北农民,说不出什么感谢的话,每每逢年过节,他都记得要打电话问候王国春一声。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王国春始终坚持医生一定要懂得尊重患者。在检查和治疗前,他都要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选择这种治疗方案基于什么考虑?这些问题他说了一百遍了,但每次面对新的病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一说再说。在他看来,只有病人先明白了,医生的检查、治疗才能产生效应。 王国春给科里定了两条规矩:医生出门诊时不能迟到,衣着不能邋里邋遢,要让病人觉得这位医生是有涵养的人,然后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医生接诊住院病人时一定要告诉病人:“我是你的主治医生,有什么问题尽管随时找我。

如果我处理不了,还可以咨询我的上级大夫。”制定这两条规矩,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医生多费点“口舌”,病人就会觉得受重视了,内心的焦虑感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科里的年轻医生经常听到王国春讲,加拿大的住院医师得到病人的奖状就不用考试了,因为这证明病人认可你;如果发生医疗纠纷,这样的住院医师肯定要被“pass”掉,因为这说明你的能力有欠缺。在王国春的鼓励下,10多年来,风湿免疫科从未发生一起医疗纠纷。倒是病人送来的锦旗已经多得放不下,这让王国春倍感欣慰。 “病人是和我们平等的人。如果医生总是居高临下地对待病人,对他们不尊重,那么医患关系肯定处不好。一般都是患者感谢医生,其实医生也要感谢患者。是他们为医生提供了那么多的病例,对我们的科研工作贡献非常大。

我们没理由不善待病人。”这就是王国春一直秉持的“医患关系观”,也是他带领科室发展的秘诀。 1991年,王国春以优异的成绩从同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工作。4年后,他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发达国家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普遍不太认可。至今他还记得,他第一天上班时,德国导师淡淡地说:“你先在这里试用一个月,不行就回去。”这句话对王国春是一个强烈的刺激,他愈发努力,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拿出了翔实的实验数据,很快就让严苛的德国导师意识到,这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不简单”。 毕业前,德国导师极力挽留王国春。权衡再三,王国春还是决定去加拿大攻读博士后。没想到加拿大导师同样非常器重王国春严谨的治学态度,希望他留在加拿大工作。

当时,王国春的爱人和孩子都在身边,国内并没有太多的牵挂。但是,想到中国风湿病专科医生那么少,风湿病患者又那么多,王国春还是毅然决定回国,用所学为同胞解除病痛。 在王国春看来,优秀的医生必须做到临床、科研两条腿走路。风湿免疫专业是一个科研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学科,风湿免疫类疾病的发病机理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还没有搞清楚,在治疗上也只能是控制病情,而不是彻底治愈。这些尚未解决的难题吸引着王国春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他在中日友好医院建立了风湿免疫肌病实验室,且实验室24小时灯火通明。 中日友好医院是全国最早建立风湿科的医院之一,经多年努力,在国内医院“第一梯队”的学术地位已经确立。所有的特殊检查,在风湿免疫肌病实验室都能开展。

王国春担任科主任后,为科室发展设定的目标是以常见风湿病诊疗为基础,以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为主攻方向,争取和国际领先水平“平起平坐”;以内科疑难病为特色综合发展,既要有扎实的内科基本功、诊断水平高,每位高年资主任医师又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和一名年轻医生组成一个团队。2008年,风湿免疫科成为中日友好医院的重点学科。 美国风湿病年会、欧洲风湿病年会和亚太风湿病年会是风湿病领域3个最重要的学术盛宴。作为学科带头人,王国春从来都不会错过这些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他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在网上浏览专业网站,捕捉新知。一天不上网检索,他就担心漏掉有用的信息。 王国春每周要出4次门诊,其余时间要查房、组织业务学习,还承担着10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

时间在他那里总是稀缺的。这些年,他干脆取消了中午休息时间。上午看完20多个门诊病人后,喝上一杯浓浓的咖啡,...

钟晶的人物事迹

2008年,钟晶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钟晶很纠结。钟晶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多数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对此,他决心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钟晶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截止2012年)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说明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钟晶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延伸阅读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 1、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

无私奉献的人物事迹龚全珍 (1923—)女,山东烟台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国少将甘祖昌同志夫人。1957年跟随丈夫回到了江西莲花县老家,扎根山区当“农民”。1961年,...

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物事迹手机APP只能容纳1024个字。这是其中两个,剩下的没办法出现在这里了 卢永根 2017年3月,卢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

最美十大人物的主要事迹自己却被撞倒了,小何玥脑死亡,他不知疲倦。9月初,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周月华,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20多年来,回归故乡的怀抱,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陈斌强---孝...

钟晶的人物事迹2008年,钟晶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

郑喜兰的人物事迹作为反贪局长,她讲原则、讲党性,忠实于法律,忠实于事实真相,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有很强的大局意识。在办案中,她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维护了当地的...

感动中国人物2016人物事迹简短阎肃《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阎肃 弦歌感人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

郑民华的人物事迹诚实为医之本 从事医学事业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发现和创新的过程,选择了从医,也等于选择了一条奉献的道路。2009年46岁的郑民华还分管着瑞金医院教学工作。他知道身上的责任之...

李志伟的人物事迹李志伟心中随时想着群众,心牵百姓冷暖。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强烈地震,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国难关头,他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多次向大队领导要求上前线进行抢险救灾,并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