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说课稿

时间:04月09日 网络精选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精选21篇)

  你们即将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一起探索《认识周长》这个奇妙的世界。在这段旅程中,你将学会如何理解周长的概念,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感知世界。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一篇篇精心准备的《认识周长》说课稿范文,共同踏上这段学习之旅吧。当然,如果你们有时间,不妨阅读几篇,相信这些范文一定会给你们带来启发和灵感。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教材分析】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

  1、旧人教版的例题中国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国旗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PPT放前测图)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 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完成以上的三维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版块: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具体又如何操作让我们打开第三版块:说教学过程。

  我们经历了多次磨课,最后我们的教学分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

  环节二:活动探究,深入本质

  环节三:理解巩固,升华概念

  环节四:课堂总结,静思回顾

  我们一起走进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这个环节第一次磨课,我们采用绘本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围栅栏的经过,指一指栅栏的一周在哪儿。但绘本中围栅栏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情境单一,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浮于表面。为了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几经研讨,最终采用猪猪侠跑步,蚂蚁爬树叶,照片围边框这三个用动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找一找这三幅动态图的共同点,引出“一周”。化静态、抽象为动态、形象,让学生在大量生活素材中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紧接着出示在周长的课前调查活动中的典型例子。通过判断对与错这样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周长理解的误区。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深入本质。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主要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活动三,量一量,是这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内化对周长的理解,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第一次磨课,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身边任意的三件物品进行测量。但学生提供的素材随机性比较强,测量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总结。

  于是在第二次磨课中改成了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等腰三角形,爱心。利用图形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但等腰三角形,爱心,数学书的封面都是对称图形,缺少了每条边都需要测量的一般图形。而且小组汇报时,数学书太大不方便展示。于是,最后商定:将等腰三角形换成了一般的三角形,将数学书换成了长方形卡片。这里所测量的物品各有使命。三角形是直边图形,爱心是曲边图形,长方形是直边图形,又隐含了简便的测量方法。在明确了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后,追问:正方形呢?五角星呢?通过以上测量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可以利用图形的特点来求它的周长,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理解巩固,升华概念。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考虑到一些练习已经渗透到新课教学环节中,所以第一次磨课时,只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题,拉动四根小棒组成的正方形,为什么形状在变,周长却不变?第二题A区和B区的周长,哪个长?但是,我们在磨课中发现,这两题趣味性不浓,习题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强。很多学生在比较周长的时候,还是受到面积的干扰。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题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但是猪猪侠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操场的周长比较长!你们认为呢?第二题:他们更换了跑道,现在公平吗?第三次再换跑道,怎么样?这三道题在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的情境中展开。灵活运用了周长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长也就不变的道理,突破了难点,一步一步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最后,整堂课在安静地看书中结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还推荐了一本有关周长的绘本故事《栅栏栅栏围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学习延续到了课外。

  【课后思考】

  这堂课我们经历了一个月6次的磨课,虽然期间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本着学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团队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共同成长。但是由于我们团队队伍比较年轻,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如上课过程中对于课堂生成问题的把握能力还有所欠缺。课堂评价语言稍显单一。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生成?如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下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这将成为我们团队今后继续探讨的话题。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2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x”和“x”,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x”和“x”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3

  一、教材说明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

  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 ”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出示图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六边形)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出示图片)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平面铺开就是70cm)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 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 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2倍是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 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 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 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平。 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5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

  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

  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六、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师:如果我们知道每块地一周的长就可以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设计思路:运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容易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筐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描下来。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描的。(师引导: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要首尾相接)板书:一周

  【设计思路:通过描周长的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与认识。】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设计思路: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操作活动中建构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从生活事例入手,指一指黑板、课本等的周长的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谈话:同学们找的可真多。物体面的周长我们会找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那咱来试一试。(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一起指;在这里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来指,教师引导分析,让学生明白:不是封闭图形,它是没有周长的。)板书:封闭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6

  《认识周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认识周长》。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则图形,也看到过一些不规则图形,但是没有真正体会过周长的实际含义,要让学生理解,周长就是绕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较难的过程,结合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实际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为: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具和学具:

  1、教师准备:实物图,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直尺、细线、树叶、实物图等。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

  投入到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中,为落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自主学习,重点探究;三、合作交流,深层思考;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五、总结归纳,畅谈感受。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演示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爬行一周的动画,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蚂蚁从哪里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又是在哪里结束的?学生回答后,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次,从而理解一周的含义。然后,出示一片吹塑纸剪出的树叶,请2名同学描出它的周长,其他同学用手指在空中描一描,初步感知不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绕树叶一周,又回到起点就是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自主学习,重点探究

  出示数学书,请同学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理解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老师出示三角形,找同学说出它的周长;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剪好的图形,同桌互说平面图形的周长。之

  后师生一起小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描周长,这一环节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感知周长,也让学生明白周长就是长度,并提问描周长时要注意什么?这时候,我出示一个角,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角有周长吗?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点出封闭,那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你来判断一下以下图形是不是封闭图形,为什么?通过判断让学生明白:封闭图形要首尾相连。

  在这里我采用判一判,摸一摸,说一说,让同学们明确只要从一个起点出发绕一圈,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重点掌握封闭图形的特征,以及它的周长。

  三、合作交流,深层思考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根绳子,直尺,四个封闭图形,请同学采用最棒的方法与同桌合作,量一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同学们马上小组测量,我巡视指导,讨论过后,请各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我重点讲不规则图形的量法。我们可以用一根绳子,围着树叶一周的边线绕一圈,然后做一个记号,把绳子拉直,并在尺子上一量,这样我们就可以测量出图形的周长。

  本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测量规则、规则图形的周长,并深刻领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本环节先出示正方形,怎么求它的周长?接着出示长方形,最后老师把这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总结归纳,畅谈感受

  孩子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感觉愉快吗?你觉得哪个同学的表现最棒?

  通过谈话和评价,学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会欣赏自我,欣赏其人。

  六、板书设计

  最后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把必要概念板了出来,图文并茂,恰到好处。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7

  认识周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

  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图形,通过剪、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

  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剪、描、画、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一)剪一剪,感知周长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在众多的卡通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张卡通动物图片,看一看,它们是谁?先选择一张你最喜欢的,能不能把它轮廓剪下来让它变得更加漂亮呢?(能)听清要求:如果你能在2分钟之内剪好,那它就归你了,老师要开始计时了。

  2、学生动手剪卡通动物头像。(还没有剪好的同学加油了。)

  3、谁来展示一下你剪出来的卡通动物?(你剪的是什么动物头像?能不能用手指指一指剪的过程,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4、小结: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剪图片时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手势)的,我们给开始剪的地方叫起点,但不管是从图片的哪点开始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我们把这(手势表示)叫做图片的一周。

  我们来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机器猫、米老鼠、懒羊羊头像的一周(我们先把剪刀和这些图片收好)

  (二)描一描,感悟周长

  师:刚才的任务大家完成得很出色,老师还给同学们每人带来了一片树叶,赶快把它找出来,一起来指一指树叶表面的一周(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你能想办法在纸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描,其他同学从学具袋中找出树叶图在下面描。

  刚才黑板上的这位同学和大家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但是这

  “一周”有什么不同?哪个更长些?看来一周有长有短,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用彩笔描出黑板上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三)指一指,找一找,感受周长。

  1、指一指:树叶表面有周长,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光盘、数学课本指名学生指一指光盘表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2、找一找

  (1)其实周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找周长的活动,请你在身边、周围找一找,找到以后用手指一指,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的周长在哪儿?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的周长?

  学生可能指出尺子、课桌的表面、黑板、银幕等周长。 预设:刚才同学们在找、指周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吗?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指尺子的周长的(指尺子的一周多)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

  3、看来,同学们都会观察、爱思考,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比如给小孩买帽子就得知道小孩子的头围,做衣服要量一量腰一周的长度即腰围,谁来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有多少厘米?谁来量一量?(生将软尺拉直,读出数据)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这位同学真聪明,用“化曲为直”的方法量出了老师的腰围。刚才同学们通过描树叶知道一周有长有短,现在通过量老师的腰围知道一周是有长度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

  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

  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认识周长》第1课时。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结合课件,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怎样合理利用资源,来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我的挑战。

  三、 说教法、学法

  学法:

  1、观察操作法;

  2、合作交流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注重实践。

  四、说教学资源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卡片。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再次感知——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动画情节)

  2、引导观察,建立认知:(指着画面上小蚂蚁走过的路线)仔细观察,小蚂蚁在干嘛?它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步的?

  3、初步感知。

  我们把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让我们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课件)

  (设计说明: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能找出钟面、游泳池、篮球场、花园的周长吗?

  生一边说一边比划它们的周长(重点突出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边说边比划的同时运用课件相机地演示出物体的周长,并且闪烁一次,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帮助学生形成 “周长”的空间概念。)

  2、进一步感知、完善周长的含义。

  (1)(用课件出示几组图形)仔细比较,谁的周长长一些?

  (最后出示一个封闭的和一个不封闭的图形)比一比?

  此时,学生有的认为那个封闭的图形的周长比较长,师用课件操作,将那个未封闭的图形继续扩大,生都看傻眼了,马上意识到一定要是封闭图形,才会有周长。

  揭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此处成功地运用课件解决了这一难点。)

  (2)(出示课件中的多个图形)下列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

  (此处根据学生回答运用课件相机给予判断,让学生更清楚、更明了)

  (3)联系生活找一找,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你能找到我们身边物体或图形有周长吗?生汇报并比划。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3、合作探索计算周长的方法。(从比较周长的长短入手)

  (1)目测。从生刚刚找出的周长中,师随机提问,黑板的周长和文具盒的周长哪个长?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2)猜测。(出示课件)这几个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周长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自主探索求长方形、树叶、正方形、三角形周长的方法的强烈愿望。)

  (2)意见不一,怎么办?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引导学生得出:需要实际测量。

  提出要求:利用你自己身边的工具以及老师提供的工具,你能测量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3)分组活动,实践操作。

  (4)反馈交流:

  A、直接测量:生说说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小结:计算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要分别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测量的结果相加。

  (设计说明: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加强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B、化曲为直:说说树叶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生说出绳测法(师用课件演示。)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量、算、滚、围等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

  4、小结: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算一算广告牌需要多长的彩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再汇报。

  2、小花园围上栅栏,30米够吗?(课件出示栅栏图片)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里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识吗?

  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设计说明:如今的孩子,也许见过栅栏,但是对栅栏这个词比较陌生,围栅栏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此处用课件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

  (四)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在学校的金秋体育节上,彩旗队策划了两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长?为什么?(课件出示彩旗队路线图)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部分学生还心存疑问:真的是这样吗?(这时师用课件演示两条路线。)

  (设计说明:此处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2、想一想,计算图形的周长,至少需要测量几条边?(课件出示)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活动:两人合作测量腰围、头围、胸围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计算教室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栅栏的长度,再结合学校的“金秋体育节”拓展到彩旗队中的问题以及在图形中体验周长与平移的关系,最后还是回归到生活中,测量和比较腰围、头围、胸围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玩”中用所学的周长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七、说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一、运用生动的情境,理解周长。

  二、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三、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四、纵观整节课,还是留下了遗憾,小组合作,如何有效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图形,通过剪、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

  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剪、描、画、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一)剪一剪,感知周长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在众多的卡通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张卡通动物图片,看一看,它们是谁?先选择一张你最喜欢的,能不能把它轮廓剪下来让它变得更加漂亮呢?(能)听清要求:如果你能在2分钟之内剪好,那它就归你了,老师要开始计时了。

  2、学生动手剪卡通动物头像。(还没有剪好的同学加油了。)

  3、谁来展示一下你剪出来的卡通动物?(你剪的是什么动物头像?能不能用手指指一指剪的过程,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4、小结: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剪图片时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手势)的,我们给开始剪的地方叫起点,但不管是从图片的哪点开始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我们把这(手势表示)叫做图片的一周。

  我们来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机器猫、米老鼠、懒羊羊头像的一周(我们先把剪刀和这些图片收好)

  (二)描一描,感悟周长

  师:刚才的任务大家完成得很出色,老师还给同学们每人带来了一片树叶,赶快把它找出来,一起来指一指树叶表面的一周(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你能想办法在纸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描,其他同学从学具袋中找出树叶图在下面描。

  刚才黑板上的这位同学和大家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但是这

  “一周”有什么不同?哪个更长些?看来一周有长有短,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用彩笔描出黑板上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三)指一指,找一找,感受周长。

  1、指一指:树叶表面有周长,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光盘、数学课本指名学生指一指光盘表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2、找一找

  (1)其实周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找周长的活动,请你在身边、周围找一找,找到以后用手指一指,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的周长在哪儿?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的周长?

  学生可能指出尺子、课桌的表面、黑板、银幕等周长。 预设:刚才同学们在找、指周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吗?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指尺子的周长的(指尺子的一周多)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

  3、看来,同学们都会观察、爱思考,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比如给小孩买帽子就得知道小孩子的头围,做衣服要量一量腰一周的长度即腰围,谁来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有多少厘米?谁来量一量?(生将软尺拉直,读出数据)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这位同学真聪明,用“化曲为直”的方法量出了老师的腰围。刚才同学们通过描树叶知道一周有长有短,现在通过量老师的腰围知道一周是有长度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2

  一、教材说明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

  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

  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x2+短边x2”或“(长边+短边)x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4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及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猜”

  创设:老师能一下子“看出”练习题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情境,与学生做练习计算的费时费劲对比,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别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能判别的方法是看什么,怎么看?

  2、自主探究——“探”

  ⑴给学生自由的猜想与讨论:

  看什么?(分子)怎么看?

  (分母)(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⑵过程分两块:

  一探一发现:

  是在学生发现发看分母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到底看分母的什么特点?(老师必要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探索中获取新知:一个分数,分母中含有2或5两个质因数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二探二发现:

  让学生在再举的例证中检验、修改得出一个分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

  学生参与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精神。

  3、引伸问题——“引“

  讨论⑴:

  为什么一个最简分数,分母除2和5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反之,这个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

  在这个环节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高潮,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讨论⑵:

  一个最简分数里所含的质因数2、5的个数与它化成小数时,所得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

  这题仅做为课后的思考题,让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延续拓展到课外去,使学生永保一颗求索的心。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树叶,毛线,练习纸

  一、情景引入

  孩子们你们去过图书馆?那里有很多好看的书,管理员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为大家准备了精美的书签,但是书签还没有剪下来,你们愿意帮忙剪吗?第一张:明确从边线剪。

  第二张:告诉孩子可以从边线的任何地方开始剪。

  第三张:一起剪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板书)

  二、找身边物体的周长

  大家已经认识周长了,那能不能找找身边物品的周长呢?

  孩子找,指周长。

  三、描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用水彩笔描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拿出其中一个平面图形,象房子,并给它添上门,窗,来强化周长的概念。

  四、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小朋友们能不能帮帮我老师,告诉我这片树叶的周长呢?

  小朋友想办法。

  最后用毛线围一围,做标记,测一测,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周长的加深练习

  1、小正方形个数一样多周长可能一样可能不一样。

  2、小正方形个相互不一样,周长也可能一样

  3、长方形分成两部分,周长是一样。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6

  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3、在各项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良好的数学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会测量或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教师讲述:小明和萧军在操场跑步,小明跑的是内圈,萧军跑的是外圈,他们都跑了一圈。他们跑的一圈叫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认识周长。

  二、 新知探索

  1、 感受周长:你能用手去摸一摸自己课桌面的周长、三角板和桌上的文具盒的周长长吗?

  (学生先小组内活动,然后请小组代表进行演示)

  2、 测量周长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怎样才能比较课桌和三角板的周长的长短呢?(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课桌的三角板的周长,并汇报本组测量周长的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跑道,指明让学生到前面量一量,看一能不能量准。学生量过后。

  教师总结:像跑道图上内圈和外圈这样形状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在测量他们的周长时直接用直尺不方便,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测量线的长度就可以了。

  三、 实践巩固

  1、 试一试

  先请学生用笔描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再请学生独立测量或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求得周长的。

  教师:像这样的图形,可以用线围一围再测量也可以直接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2、 P45,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同组的学生互相检查。

  3、 P4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分别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那一种自己更喜欢?为什么?

  4、 P45,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观察、比较,看一看他们的周长是不是一样的。在动手量一量。

  5、 教师谈话:老师准备星期天去买裤子,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腰围是多少,你们可以想办法,现在就帮我量出来吗?

  学生交流测量方法,指名学生上台测量。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知识,你会测量周长吗?你认为自己今天表现的如何?

  教学反思

  教师要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数学教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平常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应该是无拘无束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会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会很强。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7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索,锻炼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和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绳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在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心形,找其中一位同学按照老师的示范来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提问: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轮廓)

  引出课题:周长。

  (二)生成新知

  1.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计算周长。

  预设1:用绳子围一圈,将绳子的长度量一量

  预设2:用尺子测一测

  (教师巡视,指导练习)

  师:那我们来一起计算一下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先和同桌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2.探究长方形周长

  ①测量数据。课件出示新的长方形:

  ②计算周长。

  ③交流汇报。

  ④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x2+宽x2,长方形周长=(长+宽)x2

  3.探究正方形周长

  (1)课件演示:将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

  (2)交流汇报。

  (3)总结:正方形周长=边长x4。

  (三)巩固提高

  1.判断以下图形是否能测量其周长?

  2.基本练习

  (1)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1米,宽8米,求花坛的周长。

  (2)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6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3.提升练习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作业:1.回家后,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

  2.测量一下课桌、凳子、书本的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9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师:我们要看谁跑的路最长,也就要知道哪种图形周长最长,我们可以测量一下,可这些图形我们要怎样测量呢?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20

  教学目标: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和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难点:用自己的方法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感受周长

  同学们都有在操场上跑圈的经历,如果,我想跑一圈,该怎么跑

  生:……

  哦,选好起点,从起点出发,跑一圈回到起点,这就是操场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这有一片树叶,有3只小甲虫,沿着树叶爬了一圈,仔细观察,谁爬的距离才是树叶的周长

  (课件演示)

  生:第1只……

  为什么第2只不是 (不够一圈)

  为什么第3只也不是 (超过一圈)

  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刚才我们找到了操场,树叶表面的周长,你们还想了解哪些图形的周长呢

  生:长方形,圆形,……

  请你看看你的周围,什么东西的面就是长方形的

  生:……

  拿好你的书,请你摸一摸,指一指它的周长。

  学生体验

  门的面也是长方形的,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指

  你能指出黑板表面的周长吗 请你来试试。

  学生上台指

  为什么黑板这条线段你不指呢

  生:它不是……

  (课件出示长方形)哦,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长方形四条边的总长。(板书)

  "围成"是什么意思

  生:封闭。

  (课件出示正方形)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指。

  正方形的周长是

  生:围成正方形四条边的总长。

  (课件出示三角形)那三角形的周长是

  生: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总长。学生说老师指。

  (课件出示一组图形)这么多图形,一个一个说太麻烦了,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它们的周长

  生:围成图形所有边的总长。(板书)

  什么是周长 学会了吗 吹牛吧!

  那我来试试,这有几个图形,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课件出示)

  学生辨析

  三,探索办法,测量周长

  认识了周长,现在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我该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

  量几次呢 (3次)

  再把3次的结果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长方形呢 它的周长,你觉得要量几次呢

  生:4次

  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2次

  为什么可以只量2次呢

  生:它对边相等。量出一条就知道另一条的长度了。

  你们听明白了吗

  如果是正方形,最少量几次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生:1次

  为什么

  生:四条边一样长。

  像这些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用尺子量,那有的边不是直的,(课件出示圆形)我们怎么办

  生:用软尺,用绳子围……

  这些办法真不错。不能直接量的,我们可以借助别的东西来量。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周长,你觉得你学得怎么样 ……想不想继续挑战自己

  (课件出示思考题)想一想,下面这个图形量几次就能知道它的周长

  生:……

  (课件演示)刚才他说的方法就是……,瞧!移完以后,这是个什么图形呢

  那我们可以量几次就知道它的周长了呢

  下课。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2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认识周长》第1课时。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结合课件,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怎样合理利用资源,来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我的挑战。

  三、说教法、学法

  学法:1、观察操作法;2、合作交流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注重实践。

  四、说教学资源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卡片。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再次感知——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动画情节)

  2、引导观察,建立认知:(指着画面上小蚂蚁走过的路线)仔细观察,小蚂蚁在干嘛?它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步的?

  3、初步感知。

  我们把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让我们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课件)

  (设计说明: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能找出钟面、游泳池、篮球场、花园的周长吗?

  生一边说一边比划它们的周长(重点突出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边说边比划的`同时运用课件相机地演示出物体的周长,并且闪烁一次,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周长”的空间概念。)

  2、进一步感知、完善周长的含义。

  (1)(用课件出示几组图形)仔细比较,谁的周长长一些?

  (最后出示一个封闭的和一个不封闭的图形)比一比?

  此时,学生有的认为那个封闭的图形的周长比较长,师用课件操作,将那个未封闭的图形继续扩大,生都看傻眼了,马上意识到一定要是封闭图形,才会有周长。

  揭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此处成功地运用课件解决了这一难点。)

  (2)(出示课件中的多个图形)下列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

  (此处根据学生回答运用课件相机给予判断,让学生更清楚、更明了)

  (3)联系生活找一找,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你能找到我们身边物体或图形有周长吗?生汇报并比划。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3、合作探索计算周长的方法。(从比较周长的长短入手)

  (1)目测。从生刚刚找出的周长中,师随机提问,黑板的周长和文具盒的周长哪个长?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2)猜测。(出示课件)这几个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周长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自主探索求长方形、树叶、正方形、三角形周长的方法的强烈愿望。)

  (2)意见不一,怎么办?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引导学生得出:需要实际测量。

  提出要求:利用你自己身边的工具以及老师提供的工具,你能测量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3)分组活动,实践操作。

  (4)反馈交流:

  A、直接测量:生说说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小结:计算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要分别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测量的结果相加。

  (设计说明: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加强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B、化曲为直:说说树叶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生说出绳测法(师用课件演示。)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量、算、滚、围等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

  4、小结: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算一算广告牌需要多长的彩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再汇报。

  2、小花园围上栅栏,30米够吗?(课件出示栅栏图片)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里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识吗?

  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设计说明:如今的孩子,也许见过栅栏,但是对栅栏这个词比较陌生,围栅栏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此处用课件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

  (四)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在学校的金秋体育节上,彩旗队策划了两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长?为什么?(课件出示彩旗队路线图)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部分学生还心存疑问:真的是这样吗?(这时师用课件演示两条路线。)

  (设计说明:此处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2、想一想,计算图形的周长,至少需要测量几条边?(课件出示)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活动:两人合作测量腰围、头围、胸围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计算教室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栅栏的长度,再结合学校的“金秋体育节”拓展到彩旗队中的问题以及在图形中体验周长与平移的关系,最后还是回归到生活中,测量和比较腰围、头围、胸围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玩”中用所学的周长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七、说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1.运用生动的情境,理解周长。

  2.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3.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4.纵观整节课,还是留下了遗憾,小组合作,如何有效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认识周长》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班数学认识说课稿(三篇)03-17

《认识时分》说课稿(精选4篇)03-17

《认识钟表》说课稿(三篇)03-17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三篇)03-16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三篇)03-16

《认识时间》的说课稿(九篇)03-17

《倍的认识》说课稿(7篇)03-20

【精品】《倒数的认识》说课稿17篇04-04

【精品】《认识钟表》的说课稿20篇04-04

【精品】《圆的周长》说课稿17篇04-05

【精品】《圆的周长》小学数学说课稿7篇04-07

【精品】数学《圆的周长》说课稿9篇04-07